当 2.85 亿美元化为乌有:我看懂了 DeFi 循环贷的死亡陷阱
2.85 亿美元怎么没的?我看了一遍 xUSD 崩盘的全过程
10 月的时候,Stream Finance 的 xUSD 爆了。
最终数字是 2.85 亿美元的坏账,波及 10 多个 DeFi 协议。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又一个「项目方跑路」的故事,但仔细看完整个过程,我才意识到——这不是跑路,这是结构性死亡。
循环贷的逻辑:用债务抵押债务
xUSD 的崩盘,核心原因是传统循环贷。
什么是循环贷?简单说就是:你用 A 资产抵押借出 B,再用 B 抵押借出 C,然后用 C 再去买 A……无限套娃。
听起来很聪明对吧?但这是个死亡陷阱。
Stream Finance 用这套玩法做到了 4x 杠杆——你存 1 美元,系统帮你撬动 4 美元的敞口。
更致命的是,他们用 xUSD 本身作为抵押品,这叫「循环抵押」。
结果就是:TVL 从实际的 2.04 亿美元,被虚高成了 5.2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债务的债务」。
当初始资产跌 30%,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为什么传统循环贷必然失败?
xUSD 的崩盘暴露了三个致命问题:
1. 双重质押 = 虚假的安全感
你用 xUSD 抵押借出 USDC,再用 USDC 买回 xUSD,再抵押……每一轮都在「质押同一笔钱」。
这就像你把房子抵押给银行 A,拿到钱后又去银行 B 说「我有存款」,再抵押一次——表面上有两份抵押,实际上只有一套房。
2. 缺乏超额抵押缓冲
传统 DeFi 借贷要求 150% 超额抵押,但循环贷把这个缓冲吃光了。
xUSD 最高做到了 77% 的 LTV(贷款价值比)——这意味着资产只要跌 23%,就会触发清算。
而它确实跌了 70%。
3. 依赖波动性资产
xUSD 本身是合成稳定币,背后抵押的是高波动性资产。当市场压力来临,这些资产暴跌,清算连锁反应就开始了。
结果是 9300 万美元的链下基金损失,被放大成了 2.85 亿美元的系统性坏账。
Huma 的 Project Flywheel:换一种更安全的玩法
看完 xUSD 的崩盘,我再看 Huma 的 Project Flywheel,终于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了。
Huma 也用循环贷,但逻辑完全不同。
Safer Looping:用稳定资产,而不是赌博
Huma 的循环贷抵押的是 $PST(PayFi 资产)——这是基于真实支付流的低风险资产。
$PST 的收益稳定在 12-15%,而 DeFi 稳定币借贷成本目前是 6.5%。
这意味着:你借钱的成本低于赚钱的收益,循环贷是正向的。
举个例子:
你存 100 美元的 $PST(收益 15%)
借出 80 美元 USDC(成本 6.5%)
再买 80 美元的 $PST(收益 15%)
持续循环……
最终,80% LTV 可以拿到 19% 稳定 APY + 15% 代币奖励。
如果你敢用 90% LTV,收益能到 31.5% APY + 30% 代币奖励。
关键是:$PST 的收益稳定,不会像 xUSD 那样暴跌 70%。
Huma PayFi Reserve:系统性风险的保险
但 Huma 没有止步于「更安全的抵押品」。
他们还建了一个 Solana 原生的储备金池—— Huma PayFi Reserve。
逻辑是这样的:
Solana 上有 70% 的 SOL 被质押(价值数百亿美元),用来保护网络安全。但当网络足够安全后,额外的质押其实收益递减。
Huma Reserve 把这部分质押的 SOL(HumaSOL)拿来做保险——用来保护 PayFi 资产免受清算风险。
这就像一个安全网:即使市场崩了,$PST 暴跌,Reserve 也会兜底,防止系统性连锁清算。
xUSD 没有这个安全网,所以 2.85 亿美元化为乌有。
Huma Vault:把协议增长和代币需求连起来
Huma 还做了个聪明的设计:Huma Vault。
持有 的人,如果同时质押倍的HUMA,收益会最大化。
Vault 自动化了这个策略,并且:如果有 10 亿美元的 进入,就会锁定亿美元的HUMA(占总供应量的 30%)。
而且,Vault 的一部分收入会用来回购 $HUMA——协议越大,代币需求越强。
我的看法
xUSD 的崩盘不是意外,而是传统循环贷的必然结局。
Huma 的 Project Flywheel 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路径:
✅ 用低风险的 $PST 抵押,而不是波动性资产
✅ 用 Huma Reserve 作为系统性风险的保险,而不是裸奔
✅ 用 Vault 把协议增长和代币需求连起来,而不是纯粹投机
循环贷不是原罪,关键是你循环的是什么。
如果你循环的是债务的债务,那就是 2.85 亿美元的坟墓。
如果你循环的是真实的现金流,那就是 Huma 的飞轮。 🚀
6,46 t.
15
Tällä sivulla näytettävä sisältö on kolmansien osapuolten tarjoamaa. Ellei toisin mainita, OKX ei ole lainatun artikkelin / lainattujen artikkelien kirjoittaja, eikä OKX väitä olevansa materiaalin tekijänoikeuksien haltija. Sisältö on tarkoitettu vain tiedoksi, eikä se edusta OKX:n näkemyksiä. Sitä ei ole tarkoitettu minkäänlaiseksi suositukseksi, eikä sitä tule pitää sijoitusneuvontana tai kehotuksena ostaa tai myydä digitaalisia varoja. Siltä osin kuin yhteenvetojen tai muiden tietojen tuottamiseen käytetään generatiivista tekoälyä, tällainen tekoälyn tuottama sisältö voi olla epätarkkaa tai epäjohdonmukaista. Lue aiheesta lisätietoa linkitetystä artikkelista. OKX ei ole vastuussa kolmansien osapuolten sivustojen sisällöstä. Digitaalisten varojen, kuten vakaakolikoiden ja NFT:iden, omistukseen liittyy suuri riski, ja niiden arvo voi vaihdella merkittävästi. Sinun tulee huolellisesti harkita, sopiiko digitaalisten varojen treidaus tai omistus sinulle taloudellisessa tilanteessasi.

